《证券投资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简介
一、课程发展历程
该课程于1991年正式开课,由此我校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第一批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设置顺应了当时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1990年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体现了学院和学校在金融教育领域的开创性和前瞻性。
开课次年,由黄磊教授主编的自编教材正式出版,成为山东省内《证券投资学》课程最早的自编教材。此后,又陆续出版10本自编教材,包括财政部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山东省精品课程教材等。
2004年获评省级精品课程;2018年获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自2018年10月起,历时四个月,完成课程视频摄制;2019年2月于“智慧树”平台校内上线运行,正式开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0年获得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2021年获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同年获得省级在线开放一流课程认定。
2024年获批山东财经大学智慧课程建设立项,同期开展数据库搭建和大模型训练等工作,以教育专用大模型(AI才大模型)为工具,促进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金融科技时代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满足行业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团队就课程建设进行研讨
二、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金融学专业已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核心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以及分析框架与方法,熟悉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历史与发展现状、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特点与最新发展趋势。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证券市场基本规律、证券投资基本策略与分析方法,培养观察证券市场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③素质目标。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形成科学投资理念与风险底线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价值观、风险观,具备能够胜任证券投资实操及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研究的、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特色
在长期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提升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的过程中,本课程逐渐形成以下特色:①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课程不仅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课程模拟交易大赛、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能力。在确保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②教与学分层设计。一方面,以评促教,以赛促教,通过学生评教问卷和教学比赛,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水平;精选案例,导入课堂;精选活动,穿插课堂;利用网络,延伸课堂。另一方面,以学促赛,课证融通,通过孵化课堂案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并适度衔接课程与从业资格考试,提升考证一次性通过率,充分助力高质量就业。③教学资源与平台有力支撑。2020年、2021年我院金融学专业和金融工程专业分别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入全国“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范围,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课程使用团队自有慕课资源,配合团队主编教材,并同步在“中国大学慕课”和“智慧树”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学习人士在线开放,已覆盖全国31所院校。同时,课程模拟交易大赛上线中信证券APP,每年参与人数超400人,使课程比赛更具专业性与规范性。
课程学习任务分层设计
四、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我院长期承担《证券投资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共计19人(承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7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团队成员既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也有校级讲课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第一名获得者;既有30余年教龄的资深教师,也有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且均为博士或博士在读。团队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合作关系紧密。
团队一直以来重视结合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并形成定期集体教研(每周四下午在线或线下)和不定期学习培训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培训机制。团队成员在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第一名),二等奖1项;在校级信息化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近5年,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先后荣获国家级三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4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银奖2项,校级金奖1项;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省级三等奖2项。
在科研方面,也获得了颇丰的学术成果。近5年来立项国家级纵向研究项目3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53篇,其中A1类24篇,A2类13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证券投资学》课程团队
五、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证券投资学》课程学习证券投资的基础理论、制度规则、交易程序、分析技术,以及投资策略等内容,具体包含证券投资主体、投资工具、投资中介、证券市场、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通过课程的系统化学习,要求学生熟悉证券投资的基本交易规则、证券市场的构成和监管机构;掌握上市公司价值分析的基本分析法,以及初步学会运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
课程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通过教学改革实现《证券投资学》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创新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证券投资学》教学体系。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做到教学相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行业热点研讨、具体问题启动、精选案例导入、前沿成果介入、拓展第二课堂等多个模块构建《证券投资学》高效率课堂。其中,在线学习模块主要作用于课前阶段,行业热点研讨、具体问题启动、精选案例导入侧重对课中阶段的改革与重构,拓展第二课堂更多归属于课后阶段。
《证券投资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六、考核方式
近年来,课程不断完善全过程学业评价体系,从知识性、结果性评价方式向综合性、过程性评价方式延伸,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维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基于这一总体思路,将学业评价的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即在线学习、课堂表现、模拟交易大赛和期末考试,其中在线学习、课堂表现和模拟交易大赛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为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结果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
《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
评价 内容 |
具体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过 程 性 考 核 40% |
在 线 学 习 |
课前预习:通过观看学习视频进行课程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
在线平台记录、教师评价 |
在线单元测验与讨论:帮助学生明确知识掌握程度,了解学习目标。 |
在线平台 |
||
期中考试:在期中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知识掌握 程度,阶段性总结。 |
在线平台 |
||
课 堂 表 现 |
出勤、课堂练习、问卷等。 |
在线平台 |
|
案例报告或行业热点讨论等环节学生发言的积极程度,表述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
教师评价,互评、自评 |
||
模拟交易大赛 |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模拟交易,并提交模拟交易大赛报告,依据参赛情况和比赛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价。 |
教师评价,互评、自评 |
|
结果性 考核60% |
期末 考试 |
总结性考核 |
教师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