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一流课程 > 正文

国家一流课程

国家级一流课程-金融工程

2025-03-11 14:08:33

《金融工程》国家级一流课程简介

 

一、课程发展历程

《金融工程》课程依托国家一流专业金融工程进行建设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1.专业发展

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09年荣获《财经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优秀奖,2015年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产学协同,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成为金融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2023年与鲁信集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

2.课程建设

2007年开始首年授课,2008年立项为精品课程,2015年立项为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课程,2019年开始自建线上课程,2020年立项国家一流(线下)课程,2020年立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获批示范课程团队,2024年获批山东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我校金融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肩负着培养高质量金融工程领域人才、产出一流学生创新成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使命,特制定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传递。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掌握金融衍生产品的分解、组合技术,定价理论,熟悉金融衍生产品各种交易策略。

2.能力培养。通过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能够利用当前市场中的金融产品构建风险管理策略和投资组合策略,为行业痛点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设计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

3.素质提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了解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间的差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同时,扎根本土金融市场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三、课程特色

⒈对接新文科需求

①交叉性:金融工程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包含了众多学科的思维方式。

②技术性:技术难度表现在工程化分析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支撑,对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有一定的要求。

③高阶性:介绍宏观金融工程的思想,利用工程化的思维服务当代社会需求。

⒉教学资源丰富

①丰富的课程内容:自建在线课程(MOOC)、数字化教材和其他数字化资源。

②丰富的教学师资:本校课程团队、虚拟教研室课程团队、业界导师团队。

③丰富的实践资源:模拟交易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各大券商机构。

四、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1.校内外师资队伍

《金融工程》是一门课堂紧密联系市场的课程,为此,本课程在团队的构成上采用了校内外混合师资的构成方式。校内师资力量侧重于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及科研内容传授给学生,校外师资力量侧重于将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中,帮助学生立体化的构建起知识体系。

校内师资由彭红枫教授领衔,构建起6位主力师资+2位机动师资的8人团队。该团队是一支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仅40岁的青年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力和科研潜力。

校外师资力量主要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平安证券、中泰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的讲师团队构成,多次为同学们讲授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情况,包括我国期货市场现状、期货交易流程、场内金融期权的现状及其应用等内容。

2.教研成果

团队在教学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彭红枫教授2021年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2022年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青年教师陈彬彬副教授于2020年获得《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与此同时,课程团队在教学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主持人

时间

类型

名称

级别

彭红枫

2020

一流课程

《金融工程》

国家级

2021

教改项目

面向一流学科目标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省级重点

2020.12

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金融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校级重点

孟纹羽

2020.12

教改项目

金融科技专业本科实战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校级一般

2020.12

示范课程

《金融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

校级一般

2021.03

教育部产学研项目

金融科技专业实验基地建设项目

校级重点

2024.02

一流课程

《金融工程》

省级

刘立安

2019.6.15

案例库建设

《金融工程》教学案例库

省级

2020.12.21

优质课程

金融工程

校级

2021.12.8

研究生教改项目

金融工程案例

校级

陈彬彬

2018.12

课程建设

基于MATLAB的期权定价与交易策略分析实验课

校级重点

2019.12

课程建设

金融工程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项目

2021

教改项目

金融科技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级一般

1 课程团队成员教研项目申报情况

五、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按照线上+线下+实践三个部分介绍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

⒈课程教学内容

①线上内容:利用视频资源等学习四大基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并进行课程内容的复习、预习和测验。

②线下内容:对四大基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交易策略、定价及应用的讲授以及对线上学习效果的评价。

③产学协同内容:利用模拟交易平台对期货、期权等产品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策略进行实务操作;利用期货设计套保策略;宏观金融工程的应用。

⒉组织实施

①线上环节:课前发布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完成知识回顾、内容预习,同步完成章节作业和测验,验证学习效果。

②线下环节:结合线上数据对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课堂讲授,对案例、交易策略展开小组讨论。

③实践环节:学生进行实战应用,对期货、期权进行实践应用;结合现实痛点问题,运用金融工程思维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侧重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做法进行考核,具体如下:

⒈总成绩=平时成绩(40%)+线下期末成绩(60%)

⒉平时成绩=慕课学习、测评、考试(30%)+实践应用(50%)+课堂互动(20%)。

3.期末成绩=客观题(50%)+主观题(50%)

通过两部分考核的构成来看,本课程在每一部分都更加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解决金融场景中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