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新兴专业
一、专业概况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9年申请设立金融科技专业,同年获教育部批准,于2020年开始首届招生,招生规模一个半,于2024年扩招规模2个班,现在校生5个班。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老师具有理工科学习背景,业界导师数十人,共同形成了以校内教师为主、业界导师为辅的师资团队。强大的师资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彰显出新文科背景下“数智化”专业的优势所在。
二、培养理念
金融科技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从理论、技术和商业应用三个维度出发,课程体系围绕三条主线设计系列性课程,全方位、高质量的实现金融科技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模块清晰,精准定位
金融科技专业为交叉性专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为此培养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将多学科抽丝拨茧,凝练出课程体系的三条主线,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满足学生在深造、就业过程中的方向选择。
(二)系列课程,深度学习
金融科技专业培养方案的一大特点是系列课程占比较大,分别在数据处理、技术工具和商科应用中选择了一门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从初阶、中阶直至高阶内容在本科阶段都会让同学们涉及到,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品质,夯实学生的专业水准。
(三)量化为基,实践为纲
金融科技专业培养方案的另一亮点是量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占比高,既让学生能够处理中低频的宏观市场数据,也能让其处理高频、超高频的交易数据,并且设置了近百分之三十的实践学时,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满足日后的学业和工作需求。
三、培养目标
金融科技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系统掌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在传统金融企业中从事金融科技的相关工作,了解金融理论与技术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环节中的结合逻辑,例如证券公司的投顾人员;在金融科技企业中从事金融事务工作,快速找到金融行业存在的痛点,并知悉运用何种技术手段解决该问题,例如科技公司的数据分析人员;在金融监管部门从事智能监管的相关工作,防范科技手段本身所存在的风险以及利用科技手段防范金融企业、金融交易等过程存在的风险。
四、培养特色
(一)技术引领,共建共享
依据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术工具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解决现实场景问题为宗旨,专业形成校内教师+业界导师的师资队伍,同时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与国内高校共建共享,资源互通。
(二)场景+技术的双向赋能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金融触觉贯穿其中,形成了场景与技术双向赋能的新局面,解决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和沟通成本。
五、课程体系
金融科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着“顶天立地”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将技术手段实践到商业场景当中,为此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三大模块,详见下表。
表 金融科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理论条线 |
技术条线 |
商业模式条线 |
《金融科技原理》 |
《金融大数据技术及应用》Ⅰ、Ⅱ、Ⅲ |
《金融科技产品分析与应用》Ⅰ、Ⅱ |
《人工智能基础》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综合实践》 |
《智能投顾》 |
《区块链金融》 |
《区块链设计与应用》 |
《智能风控与监管科技》 |
金融科技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金融学、统计学、程序设计基础(Python)、金融科技原理、区块链金融、金融大数据技术及应用(I、II和III)、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机器学习、量化投资、智能投顾、金融科技产品分析与设计(I和II)。
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金融等相关问题。
六、就业前景
截至目前,首届毕业生升学率(国内+国外)超过25%,保研率为4.2%,录取高校包括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
就业单位包括泰康人寿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资讯服务类企业,例如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从就业前景看,金融科技专业在考研的初试和复试中,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的优势,确保了较高的升学率;同时,从就职情况来看,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较高。据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沟通能力强,能够利用所学给出解决方案,能够熟练的进行数据处理,适应当前数智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