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在舜耕校区金融学院三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部分师生到场学习交流。
会议第一阶段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执行院长王营教授主持。
香港理工大学曾诚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Knowledge Without Borders:Cross-region Innovation Spillover within Business Groups》。文章发现,高新技术区的设立不仅能够激发目标地区子公司的创新活力,对非目标地区子公司的创新发展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集团内部知识共享与协作在推动创新进程、形成跨地域正向外部性方面的关键意义。山东财经大学王倩副教授从尝试分析创新溢出的动态过程、先后顺序,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双向溢出效应等方面提出建议。
山东财经大学薛慧丽博士报告的题目是《Do Environmental Comment Letters Promote Gree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文章发现,环境监管问询函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强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强,同时监管问询函不仅帮助外部投资者识别企业环境风险,也为政府监管提供相应的证据。香港浸会大学邹昆儒博士从考虑投入以及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问询函类型、问询动机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彭俞超教授报告的题目是《The Green Costs of Debt Overhang: Evidence from Local Government Debt Restructuring》。文章主要研究债务问题如何影响环保、以及债务重组对环境的作用。文章发现,债务置换使空气质量提升,尤其在事前债务高的地方尤为明显。山东财经大学王文浩副教授从中国经验的适用性、政策的滞后性以及时间节点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
会议第二阶段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肖祖沔教授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刘冲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有效性》。论文对利率风险计量指标(重定价缺口)的有效性与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山东财经大学石宁副教授从表外业务、息差缩窄、银行异质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山东财经大学尹智超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气候政策分化、资本市场响应与跨境资本流动》。论文在EDSG模型中引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成本等方面的政策分化,发现了资本市场在连接气候政策和资本流动中的桥梁作用。南开大学段月姣教授从政策与资本关系、模型的选择以及实证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
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生迟玉婷报告的题目是《Investment-Cybersecurity Sensitiv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overnance-Competitiveness Framework》,该论文基于网络安全治理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构建框架,对网络安全与企业OFDI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山东大学钱先航教授从指标测度、文本匹配、融资成本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会议第三阶段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倩主持。各参会人员共同就碳金融人才培养发展方面进行讨论与深入交流。与会人员从碳市场和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现阶段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多举措加强碳金融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具体地,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学科与能源、环境、信息、管理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更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碳交易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学术和实践研讨交流,推动碳金融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撰稿:耿鑫 编辑:王蕴玮 审核: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