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上午,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第四十七期“泰山金融讲坛”在金融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讲坛以“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支持我国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特别邀请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国合司)一级调研员、财政部国际财经研究专家工作室全球治理方向牵头专家、国合司直接牵头人、亚洲开发银行前高级研究员、东京大学课座教授徐利同志担任主讲嘉宾。金融学院副院长肖祖沔主持本次活动,来自金融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50余名师生参与。
徐利同志结合自身丰富的财税管理、国际合作等实践经历,以及扎实的宏观经济形势、财税改革、国民经济核算、绿色低碳发展及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积淀,将理论融入实践,深入浅出系统阐述了财政金融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首先,徐利简要分析了我国绿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提倡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这些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再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她指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我国财政政策通过完善财税体制,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不断扩大绿色支出规模和政策效能,积极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能效、技术研发、退耕还林、大江大河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等;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提高绿色财政收入比重,逐步降低财政对黑色、褐色资源和产业的依赖度。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以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支持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创新思路。
第一层面,财政金融协同,驱动绿色转型。徐利指出,财政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新能源发展、支持智慧交通、绿色建筑以及提升能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通过设备更新改造补贴、新能源补贴等具体措施,财政政策有效促进了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她强调了金融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支持作用,通过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项目,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风险投资力度,促进绿色技术推广和应用,切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绿色金融与财政支持政策的协同作用,绿色贷款、绿色保险和绿色债券的顺利实施,都需财政补贴、奖补资金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此外,财政政策还要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第二层面,加大绿色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奠定绿色未来。徐利还强调了绿色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从她本人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在绿色技术方面的领先经验看,这些国家和地区支持绿色技术的法律、财税、金融及产业等政策体系等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仍需加强,有必要通过学科优化、职业教育和地区间绿色技术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第三层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徐利指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五六七八九”作用,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虽有所缓解,但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市场主体层面看,中小企业是碳排放主体,然而其资金和绿色技术都不足,因而减排压力和难度很大。针对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难题,她指出:国家队可以加强共性关键绿色技术研发,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速技术创新成果普及和应用,创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工具,降低中小微企业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门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四层面,关注公正转型,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在谈及公正转型时,徐利强调了转型过程中对高碳行业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她指出,陕西、山西等传统能源大省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会面临产业结构更替带来的阶段性阵痛,部分与煤相关的产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可能会出现失业增多等问题。因此,财政和企业要加大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从碳市场收入和碳汇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公正转型基金,是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五层面,国内与国际跨区域合作并重,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徐利深入分析了国内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具体实践案例。她提到,针对传统能源大省,如山西、陕西等地的财政转型支持,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分析了我国的国际金融先锋和高地上海市、绿色科技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江苏等省市绿色转型典型情况,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转型实践积累了很多可复制、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在带动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上应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她介绍了我国在国际财经合作中的成果与挑战,特别是与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对我国绿色转型的智力和资金的支持,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持重要力量。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国内外热点问题提问,徐利逐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细致回应。针对“ESG”对绿色发展正反两方面观点,她指出,ESG强调将非财务指标,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情况反映在企业和项目发展报告中很有必要,及时提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将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升级为环境、资源和治理的三方面有机合体,实现企业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层面与国际的深度对接,并提出构建“政策约束+数据验证+市场激励”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对于“如何平衡地方财政压力与绿色项目投入”,她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样本,解析其通过发行绿色市政债券、以绿色发展基金这些创新实践,提出了“分类施策、财税金融联动、长效监管”的建议;对于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把控好财政支出顺序和支出强度,要顺应客观规律,在支持绿色转型和保障“三保”,促进民生发展上做好平衡,并特别强调要综合考虑财政资金有限性,确保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中国如何在全球碳治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方面,她认为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要积极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向全球传播绿色治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同时也应积极对标国际发展先进水平,找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薄弱环节尽快“补课”。在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上,中国需要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介绍国内进展,也要在国际话语体系下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指出发达国家在全球减碳和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在活动的尾声,徐利寄语未来,为在场学生给出成长建议,指出: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未来的世界属于青年,希望同学们以山经为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成长、成才、成功的路上奋力拚搏。她以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鼓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激励同学们驾着理想之舟在知识和实践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建议大家既要夯实财税、金融等专业基础,又要挤出时间学习AI等新知识,主动关注绿色低碳、全球治理等前沿领域,努力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
本次讲坛不仅搭建了顶尖专家与师生交流的桥梁,更深化了对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绿色发展的认知,不仅为高校师生搭建了探知产业绿色转型的前沿窗口,更为财政金融协同服务“双碳”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学校相关领域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此稿已经演讲嘉宾徐利本人审定。
撰稿:肖祖沔 编辑:王蕴玮 审核:王营